
2140万人选择的城市:成都的吸引力在哪里通弘网
成都连续16年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秘密
人口第四城的崛起:成都的2140万人与高质量发展
成都样本:如何从人口大市迈向人才强市

成都的安逸之下,涌动着一股令人惊讶的发展活力。这座连续16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地方,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上生长。
2023年末,成都常住人口达到2140.3万,稳坐全国人口第四城位置。与许多人口负增长的城市相比,成都的表现堪称亮眼。细看区县数据,双流区以279.37万人的常住人口、新增4.01万人的增量遥遥领先。武侯区和郫都区也是人口聚集的热点区域。

2024年,成都经济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511.3亿元,同比增长5.7%。这一年成都经济划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V”形曲线。上半年面临消费需求不振、房地产市场下行等不利因素,三季度开始企稳回升,到四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当季增速达到6.9%的高位。
工业经济转型明显提速。2024年,成都规模达到1.3万亿元,新型材料实现两位数增长。历史性的是,成都同年获批6款1类创新药,占全国总数的15%。
成都产业发展的“独门抓手”是产业园区。2024年,成都构建起“3个国家级+22个省级+N个市级”的产业园区发展体系。通过深入推进“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成都园区作为产业发展主战场的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未来产业是成都的另一张王牌。成都已前瞻布局未来产业6大领域、24条细分赛道。2024年,5款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通弘网 ,全国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正式投用。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首飞成功,全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达速试跑。这些科技成果正在为成都的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的活力,正在成都这片土地上涌动。2024年,成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实现“六连升”,达到第23位。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2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2家,分别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1位和第2位。
高水平建设的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已经成为创新策源地。成都建成投用了国家实验室永久园区,优化重组了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天府实验室启动搭建科研平台49个、实施各类科研项目超300项。
科技成果转化也在提速。成都加快建设西部中试中心,6个省级、69个市级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全面投运。2024年,成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00亿元、增长10%。

消费是成都的一张亮眼名片。2024年,成都再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破万亿元,成为一座实至名归的“万亿消费之城”。蛇年春节假期,成都共接待游客1995.6万人次,春节期间目的地机票量和租车量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东郊记忆”成为年轻游客最爱的打卡地之一。
在过境免签政策调整和支付便利化工作的叠加效应之下,成都入境游市场大幅增长。2024年入境游客增长1.67倍,蛇年春节期间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200%。东南亚游客对成都情有独钟,春节期间,有不少东南亚游客专门来成都夜游锦江、观影《哪吒2》。

在全力奋进之余,用心呵护凡人幸福,是成都一以贯之的城市底色。2024年,成都的城市热词之一是“开门治堵”:治堵不是政府关起门来制定政策,而是敞开大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双向奔赴。

这一年,成都连续16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在9个一级指标中,教育指数、医疗健康指数、城市吸引力指数和公共安全指数4个一级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2024年成都651个重点领域民生项目完成投资817.2亿元,108项年度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成都的开放姿态令人印象深刻。蓬勃的消费背后,是成都交通枢纽能级的跃升。2024年,由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组成的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700万人次,成都由此成为中国内地“航空第三城”。航班数量和出入境人数居全国前列和中西部第一。

在吸引利用外资方面,2025年一季度,成都市新设外资企业147家,同比增长8.89%;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6.38亿美元,同比增长74.04%。增幅高于全国85.33个百分点,总量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空中客车(成都)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有限公司与香港玉湖集团负责人分享了航空巨头和冷链龙头竞相“落子”成都的原因。“从优越的区位条件到高效的政务服务,从产业链配套完善到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成都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航空产业变革”。

如今成都追求的不再是简单的人口数量增长,而是人口质量红利。西南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杨成钢指出:“人口数量红利时代已经远去,人口质量红利时代正在走来。简单理解,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也已从人口数量转向人口质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7月,成都人才总量达622.32万人、居全国第4位。截至2023年,成都人才总量达650.77万人,总量居全国第4位,连续6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围绕城市战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成都相继出台人才新政“1.0”“2.0”和“3.0”版,推动人才支持政策从“拼政策给优惠”向“搭平台给机会”,再向“优平台营生态”迭代升级。

随着引才的“蓉漂计划”、招才的“蓉漂人才荟”、聚才的“蓉漂杯”、育才的“蓉漂人才发展学院”、敬才的“蓉漂人才日”、留才的“蓉漂青年人才驿站”、礼才的“蓉城人才绿卡”、助才的“蓉漂咖啡”等“蓉漂”品牌矩阵的构建,成都以城市之名诠释“更好的成都成就更好的你”,着力塑造城市比较优势。


2024年,成都开通低空运营航线100条以上;积极发展飞行汽车、脑机接口、群体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这些布局不是为了追逐时髦概念,而是为城市未来二十年积蓄能量。
成都的故事不再是关于安逸生活的单一叙事。它有双机场的宏大规模,有2140万人的复杂生态,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如今,成都高新区经济规模迈上3400亿元新台阶,天府实验室科研项目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项目在这里诞生。
通弘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